2024年12月31日
LG新能源2024年12月31日
特斯拉2024年12月31日
直流充电2024年12月31日
倍福2024年12月30日
云计算
2024年12月30日
海克斯康
2024年12月27日
海康机器人
2024年12月27日
DapKon
2024年12月26日
埃马克
2024年12月31日
大族激光
2024年12月31日
流体连接器
2024年12月31日
车身内间隙检测
2024年12月31日
罗克韦尔
2024年12月31日
罗克韦尔
尽管激光雷达已经成为汽车智能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硬件配置,但其成本控制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近期更是出现了针对激光雷达的降本减配措施,引发汽车圈业内人士和消费者的热议。在减配激光雷达的趋势下,谁来填补传感器的空白?未来智能驾驶又该何去何从?值得深思。
探测精度高、3D建模能力强 激光雷达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前,智能辅助驾驶主要技术路线包括纯视觉感知、视觉感知+毫米波雷达以及融合视觉感知三种。其中,纯视觉感知方案虽然技术成熟,价格便宜,不过由于摄像头传感器对光照变化十分敏感,在雨雾黑夜等天气影响下识别能力大幅度下降,安全性较差,目前只有特斯拉等极少数车企使用。视觉感知+毫米波雷达方案整体性价比较高,但由于缺少充足的硬件系统冗余,无法实现更高级别的智能驾驶。相比之下,融合视觉感知系统方案具备了相对完善的硬件设备,且不同传感器在不同的场景里发挥各自的优势,因此成为了大部分车企青睐的技术路线。
融合视觉感知系统由图像传感器(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组成,这三者是实现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三大关键传感器,在功能层面也是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其中图像传感器采集到的图像信息虽然包含丰富的色彩,纹理,轮廓等,但无法精准获得距离信息;而毫米波雷达虽然探测距离能力很强,对于动态目标可以做出高精度测量,但无法形成图像,也无法对图像颜色进行辨别;相比之下,激光雷达在技术层面具备更强大的空间三维分辨能力。其通过计算输出三维空间数据,可精确测量出车辆与行人或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并且支持绘制3D环境地图以及通过目标对激光的反射产生高分辨率成像,不仅可以补齐图像传感器在距离判断上的劣势,还能弥补毫米波雷达无法成像的短板,大大提升智能辅助驾驶的安全性。
高成本致激光雷达遭冷落 红外热成像技术兴起
正是由于高精度、实时3D环境建模的特点,激光雷达成为了高级别智能驾驶阶段最关键的传感器。然而,即便近年来车规级激光雷达的价格已经大幅降低,但据开源证券分析称,单颗激光雷达的成本价格依然接近一万元。面对高昂的售价以及开云全站app官方版苹果下载
市场价格战持续升级,倒逼车企不得不通过减配激光雷达来降低整车成本。不过,伴随激光雷达大规模下车,硬件系统冗余也会随之降低,智能辅助驾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可能会受到影响。
为了填补减配激光雷达留下的传感器空白,部分车企将目光投向了红外热成像技术。作为一种增强视觉感知度的有效系统,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提升车辆全天候感知能力。由于红外线波长较长,穿透能力较强,可在雨天、雾天、沙尘暴等恶劣环境中使用,同时其还不受强光或眩光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红外探测器通过探测目标物体的红外辐射,能够精准识别和监控道路上和道路附近的行人、动物或物体。
提升夜间行车安全 红外热成像技术或成未来主流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60%的交通事故发生在夜间,占交通事故死亡总数的50%。夜间行驶安全隐患大,主要是由于光线不良导致驾驶员或智能驾驶系统误判所造成的。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适应黑夜、强光、炫光以及雾、霾等复杂环境,能够弥补图像传感器(摄像头)在黑暗条件下识别不准确的劣势。
具体功能方面,红外热成像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备了比肩激光雷达的出色性能。在探测距离和精度方面,红外热成像传感器的探测距离可远达200米以上,远超车载激光雷达(150米左右)的探测范围,可以精确检测到200米以外的车辆、行人和其他物体。
而在成像方面,与激光雷达相比,红外热成像系统可通过热辐射和温度灵敏度的设置,实现高对比度成像,完全可以媲美激光雷达绘制的3D图像,并且还能够精准识别出生命体和非生命体,这一点激光雷达是无法做到的。另外,红外热成像技术不受恶劣天气环境的影响,相比之下,激光雷达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存在失效的风险。
成本方面,虽然红外热成像技术早期受到芯片进口价格和供货量管控约束的影响,在汽车领域并未实现规模化普及。不过,随着近年来自主企业持续加大投入,我国红外热成像技术取得了飞跃式发展,成本问题已经得到有效解决。相关数据显示,国内红外热成像仪平均成本已从2.5万元下降至3700元左右,而在民用领域,红外探测器单价有望进一步下探至千元左右,相比动辄万元的激光雷达成本优势显而易见。
总结:激光雷达作为现阶段智能驾驶系统中重要的传感器之一,其量产化进程并不理想,一方面与激光雷达昂贵的成本有关,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少数外资企业手中,导致价格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激光雷达装载位置也持续引发了行业的热议,难以兼顾功能与美观。在激光雷达未能解决上述问题的前提下,成本更低、国产化应用前景更加广泛、技术更加成熟的红外热成像技术有望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主流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