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8日
本田2025年01月08日
西门子2025年01月08日
禾赛科技2025年01月08日
特斯拉2025年01月08日
海克斯康2025年01月08日
伏能士
2025年01月07日
Mendix 低代码平台
2025年01月06日
达索
2025年01月06日
海克斯康
2024年12月30日
云计算
2025年01月08日
瓦尔特
2025年01月07日
新思科技
2025年01月07日
欧姆龙
2025年01月06日
德国GMCI
2025年01月03日
海克斯康
最近对于德国汽车制造业来说,坏消息是一个接着一个。首先是福特在欧洲开启大裁员,欲出售其在德国的一家工厂,并将部分研发资源转移至美国;另据消息称,特斯拉已暂停在德国勃兰登堡州制造全套电池系统的计划,因为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生效之后,特斯拉在美国制造电池更有利;而奥迪正计划在美国建设其首座工厂,也是一座电动汽车工厂,以便充分利用《通胀削减法案》提供的补贴。
除了美国“抢生意”这个外因之外,德国汽车制造产能外流最关键还是在于“内因”。近日,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对本国汽配企业和中小车企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德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产业政策作用不佳。大约九成受访企业认为,德国在能源成本、劳动力和税收激励方面缺乏国际竞争力,最大的问题是电力和天然气价格过高。此外,技术工人短缺也给德国制造业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汽车制造业产能加速流失
近日,福特汽车表示,鉴于成本增加以及企业加快电动化转型,计划3年内在欧洲裁撤3800名雇员。其中,在德国将裁员2300人。据悉,福特还打算出售其在德国的萨尔路易斯工厂,该工厂主要生产福克斯紧凑型燃油车。但随着福特大幅削减其在欧洲的燃油车阵容,并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纯电动汽车和轻型商用车市场,福特将不再需要这家工厂。与此同时,福特还计划将目前在欧洲的部分产品开发工作转移至美国。
据外媒此前报道,对于福特欲出售的萨尔路易斯工厂,多家企业及投资主体有收购意向,其中就包括中国车企比亚迪。不过,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比亚迪正探索在欧洲建立自己的工厂,“而并非专注于其他公司的设施”。此外,李柯还称,比亚迪目前还没有新建设施的目标国家,但公司正在进行可行性调查。如此看来,比亚迪可能并不会接手福特德国萨尔路易斯工厂。
更让德国汽车业感到忧心的是,另一大美国车企特斯拉也有意削减在德国的投资。近日,德国勃兰登堡州经济部表示,特斯拉已暂停其在勃兰登堡州生产全套电池系统的计划,转而在税收优惠政策更有利的美国完成部分生产任务。据路透社报道,特斯拉原计划在德国勃兰登堡州每年生产超过50Gwh的全套电池系统,但随着美国出台《通胀削减法案》,向企业提供电池采购税收优惠,该公司改变了计划,未来可能只会在德国工厂生产部分电池组件。
此外,瑞典动力电池初创公司Northvolt也表示考虑推迟在德国海德市建电池工厂的计划,因为能源成本飙升可能会阻碍其在德国建设规模可观的动力电池供应链。Northvolt公司首席执行官彼得·卡尔松表示,如果该公司在美国建一座电池工厂,将获得8亿欧元补贴,是其在德国获得补贴的4倍;而且,美国的能源成本要比德国低得多。“因此,现在我们可能更倾向于在美国建厂,而不是在欧洲。”
美国靠补贴“抢生意”
无独有偶,奥迪首席执行官杜思曼近日在接受德媒采访时表示,基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提供的补贴,该公司可能建设其首座美国工厂。奥迪去年在美国销售了约19万辆汽车,占其总销量的11%,但目前还没有在美国建厂,销售主要是通过将产品从德国出口至美国来实现,所以没有资格享受法案为在北美采购和制造的电动汽车提供的补贴。目前来看,在美国新建工厂只是奥迪的选项之一,奥迪也在考虑与母公司大众集团合作,利用其在美国的生产设施。据悉,大众集团旗下Scout越野品牌也计划在美国建厂。
按照《通胀削减法案》的规定,如果车企以及动力电池企业想要在美国获得税收抵免,就不得不加大在美国的投资,乃至新建工厂。此外,该法案还包括对电池矿物和零部件采购来源地的相关限制。自美国总统拜登去年8月推出《通胀削减法案》以来,不少汽车制造商以及动力电池厂商纷纷宣布在美国新建工厂。再加上自去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洲能源价格暴涨,不少制造企业被迫停产或决定将生产线外迁。由于美国能源价格远低于欧洲,再加上《通胀削减法案》的出台,美国成为欧洲企业生产线外迁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本来俄乌冲突导致欧洲能源价格高企,制造业就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美国出台《通胀削减法案》之后,德国乃至欧洲制造业流失的情况更加严重,整个工业都面临着“空心化”的挑战。德国工商总会表示,对于德国企业来说,在美投资的吸引力变得越来越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政府推出“会导致不公平竞争”的税收抵免政策。
受能源成本飙升拖累
德媒表示,长期以来,德国背靠俄罗斯的廉价能源,再从中国采购上游原材料加工成高质量产品,最后出口海外获得高额利润,这就是过去德国商业模式成功的关键。毫不夸张地说,德国商业模式一直都以供应充足且廉价的俄罗斯天然气为前提。近年来,德国能源进口依赖度基本维持在60%以上,处于较高水平。然而,俄乌冲突的爆发改变了这一切。
当下,俄乌冲突已持续一年,这场冲突极大地改变了国际政治、经济、能源格局。受冲击最大的国家,除了冲突双方之外,当属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德国。俄乌冲突爆发以后,德国先是停止了对俄罗斯的煤炭进口,而后又关闭了对俄罗斯的石油进口通道。去年9月,连接俄罗斯与德国的“北溪”天然气管道被炸,德国也在不断降低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的比例。这自然导致德国国内天然气价格飙升,电价也随之“水涨船高”,不仅德国制造业成本大幅增长,居民生活成本也大幅提高,2022年德国通胀率升至历史高点。
近日,德国安联贸易公司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2023年德国工业的能源成本将比俄乌冲突之前高出40%。受俄乌冲突持续、能源成本高涨等影响,德国“去工业化”趋势明显,尤其是能耗型制造业首当其冲。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日前表示,鉴于2022年盈利大幅下降以及能源危机带来沉重负担,计划在全球裁员2600人,其中近2/3的裁员在德国。德国工商总会的调查报告显示,能源价格飙升正危及超过一半公司的生存,约32%的公司不得不减产或停产。
德国央行预测,到2024年,俄罗斯能源断供可能给德国经济造成约4000亿欧元的损失。制造业产能和订单不断流失,也引起德国产经界的警惕。例如,德国工商总会主席阿德里安就警告称,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正在把生产迁至海外,德国经济将经历结构性变化。德国工业联合会会长鲁斯乌尔姆最近也表示,德国作为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不断下降,正逐渐失去竞争力,技术人员短缺和能源密集型行业产量下降,对重要价值链构成了极大的风险。
人才短缺是最大“软肋”
一直以来,德国都是世界著名的制造业强国。“德国制造”之所以享誉世界,除了有来自俄罗斯的廉价能源作为支撑,高素质的技工人才队伍更是德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德国面临的劳动力缺口也越来越大,尤其是高素质的技工人才尤为短缺。
德国工商总会今年年初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德国公司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该机构通过对德国2.2万家制造业企业的调查发现,面临招聘困难的企业所占比例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53%的受调查企业表示“招不到人”。具体而言,67%的电气设备制造商职位存在缺口,67%的机械工程公司面临“用工荒”,65%的汽车制造公司招不满员工。这意味着作为德国支柱型产业的制造业受到巨大冲击。
德国工商总会副总裁阿奇姆·德克斯指出,具备相关技能的工人正变得越来越稀缺,汽车工业和机械制造业的人才缺口尤为严重,特别是在研究和开发部门。“熟练工人短缺不仅是企业的负担,而且还会危及德国的能源转型、制造业数字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领域。”他说。
德国工商总会指出,为了解决这一棘手问题,该国的劳动法亟需修正,例如放宽对外籍工人的限制条件、减少官僚作风、让更多高龄人士参与到劳动力市场等,以便吸引和留住雇员。VDA会长穆勒也表示,德国迫切需要减少官僚作风、增加贸易协定、建立有竞争力的税收制度、简化加快规划和审批程序,以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