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
西门子 Simcenter STAR-CCM+ 应用案例分享
行业动态
MORE...
PTC
应用案例
MORE...
技术前沿
MORE...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正文
五大趋势引领自动驾驶新发展
转载 :  zaoche168.com   2023年02月10日

不久前,百度研究院发布了2023年十大科技趋势预测。其中,在自动驾驶领域,中国主要城市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将呈现运营范围、车队规模“双增长”的趋势,采用自动驾驶技术的智能汽车市场渗透率会有新突破。

记者发现,2023年开年以来,一系列关于自动驾驶最新进展的消息接踵而至,整个行业从市场需求出发的商业化导向信号明显。产业链条上诸多技术和市场趋势,将助推自动驾驶实现新的发展。但同时,行业仍不得不面对成本、客户、技术、资本的博弈。


高算力芯片、新型传感器上车

得益于技术和市场的领先发展,我国自动驾驶芯片产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根据中金公司的预测,中国自动驾驶芯片市场规模有望从2021年的202亿元,增长到2030年的813亿元,年复合增速将达16.73%。到2030年,中国或成为全球自动驾驶芯片第一大市场,占比接近四成。

特别是随着汽车数字化应用和数字化体验需求爆发,智能汽车的创新开始围绕芯片、人工智能、电子电气架构等方面展开。汽车智能化发展,为高性能芯片提供了舞台,自动驾驶逐渐进入了算力角逐时代。以华为、地平线、芯驰科技、黑芝麻智能等为代表的自主企业,纷纷发力高算力芯片及计算平台领域,市场呈现百花齐放之势。黑芝麻智能产品市场经理额日特对记者表示,目前,国内供应商的产品基本覆盖了所有汽车芯片种类,今明两年自主芯片的上车速度会越来越快。

“面向未来的高端车载芯片亟需实现国产替代。现阶段,中国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对于车载芯片也有更多、更高的要求。长远来看,国产化大门打开之后,自主芯片能否真正占领市场成为关键。”芯驰科技副总裁陈蜀杰对记者说。

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认为,随着新一代芯片、传感器进入市场,自动驾驶生态呈现出丰富多样性。除AI芯片外,性能更好的4D毫米波雷达、补盲激光雷达将扩大应用范围。

据外媒透露,特斯拉中国的内部文件被曝光,有信息显示该公司将采用新一代自动驾驶硬件传感器方案,4D毫米波雷达或在其中。在自动驾驶感知更高清的需求下,各大厂商在4D毫米波雷达上加大了投入。这个名单既包括大陆集团、采埃孚、博世、Mobileye等一级零部件供应商,也涉及Waymo、华为、森思泰克等科技公司。

今年一开年,补盲激光雷达“火”了。在2023 CES上,禾赛科技展出了面向前装量产的ADAS近距补盲激光雷达FT120。据介绍,这款产品已获得多家整车企业客户总计超过100万台的定点项目。此外,一径科技的短距补盲激光雷达产品ML 30s+亮相,将于今年年内实现稳定量产交付;速腾聚创发布了首款全固态补盲激光雷达RS-LiDAR-E1及第二代智能固态激光雷达RS-Li-DAR-M系列产品,前者将于2023年下半年量产。

亮道智能市场总监江南逸向记者介绍道,去年该公司推出了国内首款纯固态Flash侧向补盲激光雷达LDSatellite系列。当前,激光雷达主要应用于前向长距检测,但由于雷达产品垂直视场角不足的限制,障碍物检测仍存在一定的近场盲区,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障碍物。补盲激光雷达上车,则可有效弥补前向主雷达的探测不足。


瞄准“新基建” 自建智算中心

自动驾驶的产品迭代,需要大量数据反馈从而对系统持续优化。正因如此,智算中心逐渐成为自动驾驶企业布局的基础设施之一。

2021年,特斯拉发布了自研的神经网络训练芯片,当时还计划制造超级计算机Dojo系统。在2022 AI DAY上,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不仅公布了超算Dojo D1芯片的最新进展,还表示将于2023年一季度完成超级计算机群组ExaPOD的部署。

2022年,小鹏汽车在乌兰察布建成了自动驾驶智算中心“扶摇”,用于自动驾驶模型训练。据悉,“扶摇”基于阿里云智能计算平台,算力可达600PFlops,小鹏汽车自动驾驶核心模型的训练速度因此提升了近170倍。

新年伊始,毫末智行正式发布了智算中心雪湖·绿洲(MANA OASIS),其每秒浮点运算达67亿亿次,存储带宽每秒2T,通信带宽每秒800G。在MANA五大模型中,视觉自监督大模型可完成4D clip的自动标注;多模态互监督大模型可完成通用障碍物的识别;3D重建大模型能帮助数据生成,用更低成本解决数据分布问题,提升感知效果;动态环境大模型能进一步使用重感知技术,降低对高精地图依赖;人驾自监督认知大模型让毫末的驾驶策略更加拟人化,安全及顺畅。

在张凯看来,超算中心将成为自动驾驶企业的入门配置。“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士兵’很重要,但上战场还必须有‘枪’,智算中心就相当于武器。”他表示,“搭建模型放在智算中心进行训练,然后再上车做相应的验证,这对于自动驾驶企业来说非常必要。”

为何自建智算中心成为企业发展自动驾驶的共同选择?原因在于:一是自动驾驶数据是片段式的,特点是小文件多,达到百亿个,而且训练需要交换的数据多,要求有充足的带宽;二是自动驾驶的模型,要有更好的并行计算框架,在训练的时候把硬件资源都利用起来;三是人工智能发展很快,新的算法层出不穷,需尽快引入新的技术和模型,同时,数据是智能化发展最大的驱动力,也占据了大量成本构成。如果数据量上升到一定规模,自建数据中心带来的成本优化效益将相当可观。

“我们测算,智算中心带来的成本优化是惊人的,将达到亿元级别。”张凯表示,从目前及未来的规划量产规模来看,毫末智行自建智算中心可节约巨额成本;同时,其带来的效率提升也将非常明显。


城市NOA开启量产征程

智研咨询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全球新车L2自动驾驶的渗透率可达53.99%。随着诸多跨界科技公司涌入汽车行业,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争夺自动驾驶量产落地的领先优势成为焦点。

今年,城市导航辅助驾驶(企业对此的命名多有不同,包括NOANGPNOPNADNOHNCA等)开启了量产的征程。人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整车企业,还是上游供应商都在为此“摇旗呐喊”。小鹏P5在广州率先开始正式推送城市NGP;吉利搭载城市NOA的车型,最低价格下探至15万元级,长城魏牌、蔚来ET7、理想L9将实现城市NOAOTA推送。此外,111日,小马智行正式宣布乘用车智能驾驶业务产品线——智驾软件品牌“小马识途”。

西部证券预测,20232025年,国内市场上搭载城市导航辅助驾驶的车型将分别达到70万、169万和348万辆,占比将分别达到17%、40%和70%。种种迹象表明,城市NOA未来将成为汽车消费的主流需求,这也正是多家企业纷纷抢占高点提前进行布局的原因。

“技术是为商业服务的,而商业存在探索周期。”张凯对记者表示,自动驾驶发展至今,业界发现乘用车智能辅助驾驶是最有可能大规模铺开的商业场景,所以很多公司想要进入这个领域。

不过,同样是城市导航辅助驾驶,但不同企业的技术路线略有不同。比如,小鹏、极狐汽车等采用了多传感器融合+高精度地图的方案。据了解,高精度地图依然存在资质、资金和技术三大掣肘。自然资源部下发的《关于促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维护测绘地理信息安全的通知》,对高精度地图测绘制作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高精度地图的测绘和制图,仅能由国家颁发导航电子地图制作甲级测绘资质的企业合法操作。

在城市导航辅助驾驶落地加速的背景下,更容易复制、拓展的重感知、轻地图的方案,受到了更多关注。据介绍,在重感知技术路线下,毫末智行为了将对高精度地图的依赖度降到最低,面临着“道路拓扑结构实时推断”的挑战。为此,该公司在特征图基础上,以标精地图作为引导信息,使用自回归编解码网络,通过结构化的拓扑点序列解码,实现了车道拓扑预测。


末端物流配送深耕落地场景

最近,《扬子晚报》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120日,家住江苏盐城日月星城小区的王先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寄递体验,118日下单,120日便能在小区的中通无人车里拿到自己的新年礼包。对比往年,江苏盐城中通网点的春节快件业务量上涨了20%。江苏盐城中通网点负责人邹军华表示,目前网点留守50%的快递员、运行20辆无人车,20辆无人车每天可以稳定派送快递1万件。

在自动驾驶的细分市场中,应用于固定场景的无人配送车正在探索更多的商业化可能性,有望提前开启规模化落地。据悉,阿里达摩院将与毫末智行共同研发的无人配送车“小蛮驴”,下放到了全国多所高校的菜鸟驿站中。2022年“双十一”期间,菜鸟驿站无人配送车在高校的投放量增至700多辆,不仅规模比2021年同期翻了一番,配送量也超过400万件。京东在以自研的无人配送车协助快递人员的同时,也积极尝试与更多商超签订无人即时配送服务合作协议,进一步探索这类产品的商业化落地范围。无人配送车在众多场景中的落地,让越来越多的普通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性能表现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有分析认为,无人配送的规模化落地意味着,用户直接接触平台控制和负责的机器人,很容易实现统一标准下的规范化服务。另一方面,随着以后无人配送车的规模化落地,其边际成本也大大降低,配送成本问题、配送用工缺口问题也能一并得到解决。

随着自动驾驶利好政策陆续实施,无人配送行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务院《“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等重要规划,多次提及支持和鼓励无人配送的研发与应用。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还明确表示,“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加快研发智能化产品,支持自动驾驶、无人配送等技术应用”。

来自毫末智行的统计显示,截至202212月,“小魔驼”配送的订单量已突破13万单。另据介绍,2023年,“小魔驼”的价格将降至10万元以内。在对成本非常敏感的低速物流领域,10万元是行业预估的商业化铺开的门槛。


Robotaxi掘金出行运营市场

“仰望星空”到“脚踏实地”,Robotaxi正在加速前行。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显示,到2030年,Robotaxi全球市场空间将超过2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网约车。IHS Markit预测,到2030年,中国共享出行的总市场规模将达2.25万亿元,其中Robotaxi占比或达60%。

Robotaxi不断向前演进,自动驾驶公司、车企和出行平台合作是目前最受欢迎的主流发展模式,三方势力在理论上可形成资源互补、产业协同,打造从技术研发到落地运营的商业闭环。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Momenta+上汽+享道出行,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广汽+如祺出行,元戎启行+吉利+曹操出行,轻舟智航+一汽/东风/长安+T3出行都是此种模式。在“铁三角”的合作中,整车企业可以借助丰富的经验提供量产支持,科技公司负责自动驾驶方案,出行公司就是落地运营的平台。

对车企来说,从单纯的制造领域转型出行运营商是必然选择。在日前举办的全球智能汽车产业峰会上,腾讯智慧交通与出行总裁钟翔平指出,汽车企业的竞争力将来自长期可持续的用户运营服务,通过车云一体数据驱动的模式,实现智能驾驶和服务体验的迭代升级。同时,汽车企业的创新力将来自虚实结合和云端服务,结合位置服务和驾乘场景,拓展智能汽车作为新的服务空间的场景价值。不久前,广汽集团发布了“万亿广汽1578发展纲要”,对出行板块做了新的诠释,即“智慧出行”。作为广汽自动驾驶运营落地平台,如祺出行是广汽集团在该板块的重点部署。

Robotaxi公司来说,技术的迭代升级需要海量数据的累积回传,而通过运营出行平台可以快速收集大量数据和更多的“长尾”场景,实现技术优化。对出行平台来说,通过自动驾驶技术的升级,实现无人驾驶,从而降低运营成本是重要目标。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行业正在为Robotaxi规模化商业落地做最后的准备。202211月,工信部、公安部印发《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提出将对L3L4自动驾驶车辆进行准入管理,在限定城市、限定区域展开试点工作;准入管理的实施前期阶段,将通过试点申请展开工作;需要地方政府牵头,且与车企及使用主体组成三方联合体共同进行申报。

面向未来,Robotaxi将从B端市场进行技术演进,待市场接受度提升后,逐步拓展至C端消费市场。彼时,覆盖自动驾驶汽车全生命周期的运营服务将成为主流。

品牌社区
—— 造车工艺 ——
—— 数字化制造 ——
—— 智能驾驶 ——
—— 新能源技术 ——
—— 机器人技术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