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
西门子 Simcenter STAR-CCM+ 应用案例分享
行业动态
MORE...
PTC
应用案例
MORE...
技术前沿
MORE...
当前位置:首页 新能源技术 正文
大卖会沦为代工厂吗? 车企要不要复制华为智选车模式?
转载 :  zaoche168.com   2022年07月12日


        这几天,各大车企6月销量陆续出炉。问界M5以7021辆的月销量、当月新增订单10685辆的速度,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问界创造了新品牌单车型最快交付破万辆的记录,成为成长最快的智能电动汽车品牌,让人不得不惊艳于华为智选车模式的“成功”。
或许这种“成功”很快就要被复制了。有媒体报道称,华为已经相继与奇瑞汽车、江淮汽车、极狐汽车敲定智选车业务合作。所谓华为智选车模式,指的是华为负责产品定义、整车设计和销售,车企则负责整车平台开发和生产制造。不少车企对华为智选车模式抱警惕态度,甚至引发丧失“灵魂”的争论,恐沦为华为的代工厂。

1.分工合作是大势所趋

        7月4日,AITO品牌第二款车型——大型SUV问界M7开启预定,官方信息显示,4小时收获了2万张订单。如果数据真实、后期转化率高,那说明用户对问界M7有很大兴趣。不少业内人士指出,用户对问界的兴趣主要源自华为。
在智能终端领域,华为品牌已经深入人心,多类型产品在各行业深耕成绩显著,受到中国消费者的广泛信任,华为已经形成以品牌为核心、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消费生态圈。华为就像一块金字招牌,无论进入哪个领域,都会有消费者追随,这种品牌认可度在汽车行业同样适用。因而,有华为加持的车型,销量自然不俗。
        但同样是与小康汽车合作,之前的赛力斯SF5在经过了短暂的热销后,却日渐变得声量不足。原因就在于赛力斯SF5搭载了HUAWEI HiCar解决方案,华为是以供应商的身份出现。而华为与小康汽车联手打造的AITO品牌,则是采用华为智选车模式,由华为全面操刀,小康负责在生产层面予以支持,产品从头到脚都深深打上了华为的烙印,无论从产品力还是品牌认知上,都带给消费者更强的冲击力。
        AITO品牌迅速取得骄人战绩,凸显了华为智选车模式的有效性,这将进一步增强华为深度介入智能电动汽车赛道的信心,也将增强其他车企对智选车模式的兴趣。部分车企就选择积极与华为进行合作,有消息称,华为已经相继与奇瑞汽车、江淮汽车、极狐汽车敲定智选车业务合作。
        甚至有消息显示,奇瑞与华为智选车计划合作,意在打造高端智能品牌,该项目代号为E0X,定位高于星途,首款纯电B级轿车预计在2023年下半年推出。据悉,奇瑞已规划了至少5款高端智能电动车型,其中至少有两款车型参与智选车业务合作,分别是E03和E0Y。
        成都开云全站app官方版苹果下载 产业推广应用促进会秘书长范永军认为,如此合作模式似乎没什么不好。对于开云全站app官方版苹果下载 而言,电动化、智能化是两个相当重要的环节。而包括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在内的智能化部分是华为的强项,华为并没有跨界参与到电动化环节。华为与其他供应商及车企分工协作,各自担负起擅长的部分,这种开放包容的生态,其实是产业进步的一种体现。

2.为在积累造车经验


        有人认为华为智选车模式是一种分工协作的开放模式,也有人认为,这种生产方式意味着华为拿走了高附加值业务和大部分的利润,车企则沦为了受华为控制、没有“灵魂”的代工厂。资深汽车工程师陈超卓表示,到问界销售门店走一圈后发现,无论是掌控力还是消费者认知层面,小康汽车已经是华为的代工厂了。
        虽然华为的车企“朋友圈”在不断扩大,但陈超卓分析,以一汽、上汽、长安、东风为代表的国资背景车企,从整体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的角度来看,都不会与华为以智选车模式进行合作。而造车新势力拥有很强的智能化研发能力,其创新研发水平不输华为,因而并不会与华为深度绑定。跨国车企和合资品牌也不会选择与华为搭档,范围逐渐缩小之下,最终能接受华为智选车模式的大概率是二线品牌车企。
        网传很盛的奇瑞与华为的深度合作,陈超卓则认为,奇瑞汽车虽然近年来风头不如从前,但仍有近百万辆的年产销量,且奇瑞对于技术进步和自主研发有着执着的追求,不太可能甘愿代工,最后合作能否成行还难下定论。陈超卓直言不讳地表示,仅与几个二线品牌合作,能安放得下华为的“野心”吗?无论如何合作,这些品牌终究不属于华为,华为不会甘心为他人做嫁衣。
        华为曾声称“三年不造整车”,为此任正非还签署了一个文件。签署时间为2020年10月26日,按照时间推算,2023年10月26日这个文件就要到期了。但从问界可以看出,其在造车合作关系中已经逐步走向主导地位,似乎已经“违背”了不造车的初衷。
        在陈超卓看来,在全球范围内,强势把控核心技术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能想到的也只有“intel inside”。但在智能汽车领域,暂时还不存在绝对的技术垄断。华为与车企的深度合作,实则是华为借合作之机积累造车经验,因为汽车产品的成功不仅在于科技含量,还在于量产能力、执行能力、工程交付能力以及市场把控能力。待华为“修炼进阶”,时机成熟之后,大概率要亲自“下场”造车,要么收购问界,要么另起炉灶打造一个全新的高端智能品牌。如此一来,华为智选车模式也就不会再成为焦点,甚至不复存在。

3.车企或将丧失主导地位


        其实不仅是华为,近年来包括小米、三星、苹果在内,越来越多的消费电子巨头开始进入汽车行业。一方面,汽车产业正在转型重构,信息通信技术(ICT)不可或缺,给了科技公司用武之地;另一方面,ICT巨头们从互联网到物联网的转型,需要一个规模体量足够大、科技含量足够高的载体,而汽车产业无疑就是其转型的最佳载体。
        消费电子巨头跨界进入汽车行业,是看到了智能汽车未来发展前景,只不过想要短时间内融入汽车圈恐怕不会那么容易,如华为就选择以智选车模式“试水”,其进可攻、退可守。但可以肯定的是,消费电子巨头重度参与汽车市场,甚至重塑汽车产业格局生态的决心已经再清晰不过了。
        在与车企合作的“试水”中,实力强的一方自然掌握更多话语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认为,车企沦为代工厂,“沦为”一词并不恰当,车企成为代工厂并没有那么悲观,这只是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的研发生产组织方式。对于汽车制造而言,以操作系统、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滑板底盘等为核心的新一轮模块化也许将会成为趋势,只不过在未来的资源整合过程中,主导者未必一定会是传统车企,也可能是华为这样在价值链中更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供应商。一句话,主导力取决于其能提供的市场价值。
        也就是说,未来汽车更多向人工智能方向发展,让身为传统制造企业的车企,快速适应形势转变为IT企业并不现实。如比亚迪、吉利这样的企业,拥有一定的技术实力、资金实力和影响力,可以通过要素聚集探索出一条自我发展之路,但这条路径对于大多数车企有不可复制性;而部分车企也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在与华为这样的科技公司合作时,主导力和不可替代性较弱,将处于相对弱势的代工地位。
        王青指出,未来竞争力不强的车企将会在新的产业链和生态圈形成过程中,被整合或者被淘汰。眼下生产资质还是稀缺资源,对新进入者还具有一定吸引力,这些车企还能选择是否与华为这样的科技企业合作。而一旦新的生态圈形成,更多新进入者已经解决了合作模式和资质门槛,弱势车企的处境则会更加被动,也许将从选择变为被选择。

品牌社区
—— 造车工艺 ——
—— 数字化制造 ——
—— 智能驾驶 ——
—— 新能源技术 ——
—— 机器人技术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