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
西门子 Simcenter STAR-CCM+ 应用案例分享
行业动态
MORE...
PTC
应用案例
MORE...
技术前沿
MORE...
当前位置:首页 机器人技术 正文
机器人密度比肩德国 上海抢占数字经济赛道有何深意
转载 :  zaoche168.com   2022年01月25日
一组最新公布的数据揭示了上海自动化生产的程度。

       上海重点产业机器人密度达到383台/万名工人,高于全国246台的平均水平。如果将这一指标对标全球来看,已经超越排名第四的德国(371台)。而上海机器人密度最高的一家公司,更达到了980台/万名工人,和排在第一的韩国(932台)相当。

       作为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工业机器人密度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动化生产程度,是经济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参考。在GDP破4万亿、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的阶段,上海也在找寻新的赛道和增长空间,实现“跳变”,形成“第二曲线”。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韦柳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在数字化时代,上海正在聚焦如何提升数字化生存能力,以及对产业的改造。另外,结合区域城市定位来看,上海也需要把这些标杆或是能力进行对外输出。“我国现在强调传统产业的数字化。产业数字化需要更多服务能力的积累,这些能力的积累需要有这种领先的地区先去探索,继而把相关经验积累沉淀,然后对外输出。”


抢占新赛道上海做了什么

       在城市数字化转型三个领域中,经济数字化转型是高质量发展的主力担当。业内专家认为,智能工厂是当前经济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主赛道。区别于传统工厂,智能工厂将数字化技术与智能装备进行深度融合,把数据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从而创造出特别的竞争力。

       在位于上海北部嘉定区的上海新时达,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正在批量生产和组装“自己”。这家已成立20多年的上海本土企业,是上海机器人密度最高的公司。

       “我们上海的4家工厂都在往数字化工厂发展,现在的机器人密度已经在近千台/万名工人。”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武玉会告诉记者,除了硬件的自主化,最近几年他们更多是在自主工业软件方面的投入,例如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

       从嘉定往东走,在上海浦东金桥,上汽延锋半个足球场大的车间基本看不到几位工人,一个个机器臂正在忙碌作业。

       上汽延锋副总经理陆凯对第一财经介绍,他们从15年前投产之时,就开始沿着数字化的逻辑探索优化,如今设备已达到60%的互联。数字化的实践也让公司综合效率提升30%,经济效益提升30%,场地节约30%,“这些数字化模式正向我们全球240个基地输出”。

       “随着上海以智能工厂建设推动经济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发展,对于制造企业而言,土地不再那么强黏性,因此有不少高端智能制造企业落户上海。”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刘平说。

       刚刚过去的2021年,上海已建成2家国家级标杆性智能工厂、5家市级标杆性智能工厂、40家市级智能工厂。根据《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在经济领域,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要达到80%,建设标杆性智能工厂200家。

上海瞄准的,不仅仅只是智能工厂和应用场景。智能工厂往往位于相关产业链核心地位,所以对上下游的软硬件产品以及关键技术都将起到带动作用,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

       赛迪顾问业务总监高丹对第一财经表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正面临全球供应链不稳定的挑战,更凸显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性。她解释,ICT(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和数字经济产业技术更迭很快,而我国目前数字经济的优势在应用端,因此更需要将应用端的优势嵌入和反馈到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方面,加快对关键核心技术的应用,并形成以中国企业为主的生态圈。

       2022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经济数字化,今年将推动重点领域数字产业发展,提升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安全软件等供给能力,建设一批大数据、区块链等开放服务平台,加快培育一批在线新经济龙头企业,启动建设虹桥在线新经济生态园。推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打造30个制造业数字化赋能平台,建设数字孪生企业,新建4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

       武玉会告诉记者,在机器人、智能制造领域,我国目前更多是以机器人为链接的智能制造生产线的解决方案,但是国际巨头不管是西门子还是施耐德、霍尼韦尔,更多属于软件带动硬件。因此我们也需要意识到这种差距,提升软件水平。

       第一财经从上海市经信委获悉,为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上海产业部门已在制定新赛道布局方案,尤其要在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领域发力,同时有针对性地对智能终端进行支持和培育。

       在韦柳融看来,在已有基础上,建议上海进一步加强数字技术核心技术的开发。“这对赋能全国、对整个国家数字经济的提升是有很大帮助的。而且上海要利用好人才优势,培养融合型的人才。”


上海不只有最快网速

       如果说产业数字化是驱动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赋能实体经济的关键,与信息化相关的数字产业化,则是基础。


那么上海有哪些优势呢?

       领先的5G布局,最强AI“大脑”,数字经济人才,还有丰富的应用场景……

       以5G为例,作为“新基建”之首,不仅能为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其他新型基础设施提供重要网络支撑,而且将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赋能各行各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增长的新引擎。

       上海作为5G发展的领先城市之一,是第一个三大运营商进行5G布局的城市,也是全国首批“千兆城市”,全国主流5G核心人才占比超52%。

       2022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1年,上海累计建成5G室外基站5.4万个,推进双千兆示范应用超过700项。积极培育15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40家智能工厂,启动建设首批7个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形成11个数字生活标杆场景。

       而在人工智能领域城市最强“大脑”方面,商汤、腾讯都将华东区域的超算中心放在了上海。

       最近,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落户临港新片区的商汤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目前正在进行紧张的工程收尾。

       这座宛若芯片的建筑建成投产后,将提供大规模弹性算力,1天内即可完成1000亿参数模型的完整训练,并支持百亿级参数计算机视觉大模型的训练。

       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杨帆对第一财经表示,这个是集大规模AI算力、工业级AI算法、开放式AI服务于一体的城市级AI计算平台,也是华东地区首个落地运营的超大型人工智能计算中心。

       “上海乃至长三角区域是传统重型工业和制造业最集中、发达的区域,这些产业都面临转型升级。激活这些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会对整个经济产生很强的杠杆促进作用,中心未来将深入长三角地区等业务场景,为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提供核心驱动力。”杨帆说。

       除了算力平台,AI技术也开始应用于新药研发。维亚生物科技控股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毛晨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AI已经应用于靶点发现、化合物合成、化合物筛选、晶型预测、临床试验设计、药物重定向等新药研发的各个环节,有助于降低药物研发的成本和周期,加速新药的研发进程。

       韦柳融也认为,不管是集成电路还是这几年上海力推的人工智能,以及原来的互联网产业基础,上海在数字产业化方面的既有优势,也为进一步提升数字化的生存能力以及提升对产业的改造打下了基础。


数据要素市场的“上海模式”

       除了新基建和产业数字化的成果,上海在去年11月25日正式揭牌了上海数据交易所,并启动全数字化交易系统,推动数据要素流通、释放数字红利。

       上海市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副处长山栋明表示,交易所虽然放在了上海浦东,但是这个国家级数据交易所是服务于全国的。“也许未来某一天我们能够在上海完成交易,在伦敦完成交付。”

       大数据流通与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复旦大学教授黄丽华对记者解释说,数据资源每天都在产生,但是数据价值的发挥还比较有限。如何释放数据生产要素价值,赋能经济增长和高质量转型发展,这不只是上海或是中国其他城市的问题,也是全国乃至全球都面临的问题。

       她还特别强调了数据的跨境流动的重要性。上海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国际贸易中心、国际金融中心背后都意味着大量数据要流动,数据流通的过程中全球参与者都可以一同来参与。“此外,在未来数字经济发展中,中国还应该起到一个引领作用。”

       在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同时,上海也在完善数据产业顶层设计和数据要素立法。

       今年1月1日实施的《上海市数据条例》,聚焦数据权益保障、数据流通利用、数据安全管理三大环节,结合数字经济相关市场主体的发展瓶颈,最大程度促进数据流通和开发利用、赋能数字经济和社会发展。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近日表示,《条例》的出台,标志着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1+1+3+3”政策框架已初步建立。他介绍,上海作为超大城市,要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是必由之路,既要靠法律、制度,也要靠数据技术。

品牌社区
—— 造车工艺 ——
—— 数字化制造 ——
—— 智能驾驶 ——
—— 新能源技术 ——
—— 机器人技术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