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4日
达索系统2024年06月04日
海克斯康2024年06月04日
泰克科技2024年06月04日
亿纬锂能2024年06月04日
霍尼韦尔2024年06月03日
德克威尔
2024年06月03日
穆尔电子
2024年06月03日
舍弗勒
2024年05月31日
大族机器人
2024年05月31日
多可机器人
2024年06月03日
直冷系统
2024年05月30日
德州仪器
2024年05月29日
固态电池
2024年05月27日
AVAS
2024年05月15日
ENNOVI
汽车零部件是构成汽车配件加工整体的各单元及服务于汽车配件加工的产品,随着经济和全球市场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汽车零部件产业在汽车工业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受新冠疫情和外部环境双重压力下,国内汽车行业尤其是零部件行业承受了较大的冲击,产业链和供应链面临较大风险和挑战。在汽车市场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创新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掌控不够、很多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依然是行业共性问题。但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地位不可撼动,在突破垄断技术瓶颈上今后必大有可为
当前汽车零部件竞争环境分析
逆全球化下产业链重新分化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外汽车零部件技术竞争日益激烈。在疫情影响下,加剧了这种竞争格局的分化,供应关系呈现多层次,国产化在逆境中寻找转机。
1、国际化竞争格局
据普华有策《2021-2026年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调查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整车厂商或一级零部件供应商为了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逐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全球化采购已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
从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竞争来看,以美国、欧洲、日本为主导的传统汽车工业强国占据着先发优势,也拥有着技术标准、体系标准、全球供应链等方面的竞争优势。
与传统汽车工业强国相比,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制造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近年来国内汽车工业发展迅速,制造水平已有长足的进步,正逐步得到全球厂商的认可。
2、多层次的供应商体系
在注重专业化、精细化生产的背景下,汽车零部件行业逐步形成了整车厂、一级零部件供应商、二级零部件供应商的多层次分工。分工形成一种金字塔式的产业链结构。整车厂处于产业链顶端,一级供应商通常向整车厂商供应集成化、模块化、系统化的总成产品。出于产品安全等多方面考虑,整车厂对一级零部件供应商考核周期长、更换风险高,双方确立合作关系后整车厂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
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全景图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在产业分工的背景下,二级零部件供应商通过一级零部件供应商向整车厂供应汽车零部件。而二级供应商再逐级向下级供应商采购,从而形成汽车零部件的供应链条。随着供应层级逐步向下,该层级内供应商家数不断增多,行业集中度越低、竞争程度越高。
从各系别市场份额分析,也可预料各品牌的市场走势,存量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品牌分化更为明显。从行业格局看,市场的集中度在不断提高,弱势品牌面临淘汰出局。
3、逆全球化下产业链重新分化
经济的全球化决定了汽车市场也一定是全球化的,越来越呈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点。
2020 年以来,疫情蔓延、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等突发事件严重影响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等活动,打破了包括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在内的现行全球产业链的正常运转。疫情发生之初, 以中日韩“贸易三角”为主的汽车零配件供应环节受到一定冲击;3 月份以后, 欧洲疫情局势紧张又导致高端汽车零部件和整车组装环节受到较大影响,汽车产业链一度出现断裂风险。随后贸易保护主义和供应链的断裂致使“芯片荒”席卷全行业,国内大多数车企都因为芯片短缺而出现减产或停产。
与此同时,全球主要国家在疫情期间缺乏互信,也导致了各国进一步考虑提高产业链安全和国家安全,加剧了产业链内顾化倾向。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试图通过供应链多点布局的方式摆脱全球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带来的技术壁垒和贸易歧视达到分散风险目的。
国内外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强榜单
中国企业有哪些关键数据结论
专业机构发布了2020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强和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强榜单。榜单显示,在国际百强榜单中,德国、日本、美国零部件企业排位靠前,是名副其实的主流企业;11家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分别是潍柴集团、华域汽车、海纳川、均胜电子、宁德时代、中航汽车、广汽零部件、玉柴集团、中策橡胶、中信戴卡、法士特集团。
同2019年的榜单相比,2020双百强榜在中国企业数据采集阶段增加了利润和研发投入两项指标。透过榜单背后的数据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中国企业的规模化能力在增强。入围2020全球百强榜的中国企业由去年的8家增加到了11家,排名均有所提升。
企业的整体研发投入大幅增加,同比18年研发投入增长了33.85%,但行业平均研发投入仅有5%。
企业盈利能力亟待增强。整体收入同比18年增长了10.96%,53家企业收入增长,利润增长却只有30家。行业平均净利率4.53%,和国际零部件公司6.7%的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国有企业规模化优势明显,中国百强榜前10的企业中有8家具有国资背景。
资本市场助推产业发展、民营企业潜力巨大。上榜企业上市公司77家,民营企业66家。
从区域分布来看,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和汽车产业发达地区优势明显,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和上海5省市的上榜企业数量达到55%。
企业加强了新能源、智能驾驶和核心动力总成技术的投入,这一类企业的研发投入均超过了收入的8%,四维图新去年的研发投入更是达到了51%。
世界零部件百强企业营收保持5%增速,其中中国企业凭借多元化竞争优势增势突出,但能跻身全球前50的中国企业数量仍有限。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现行技术水平
技术特点和突围路径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销量实现了高速增长,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盈利能力也明显提升。在国际汽车零部件市场,中国印记已格外鲜明,但在一些关键领域被碾压的印记也格外醒目。
1、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技术水平和技术特点
普华有策调研报道指出,近年来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通过企业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及合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持续加大重点技术攻关与创新创造体系建设。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整体管理能力、创新、创造、创意能力大幅提高。
一方面,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加快自主平台研发建设,以企业研发中心为载体,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开发设计流程,并完善了生产管理、采购流程、质量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了对产品设计、工艺改进的创意、创新、创造能力,提升了与一级零部件供应商及整车厂商同步开发能力。
另一方面,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高度重技术设备的改造升级,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持续增加,不断的引进先进自动化、智能化制造设备。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技术与产品创新的全面升级。
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产品部分技术水平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行业发展依然存在技术,部分产品在工作性能、使用寿命和使用舒适度上与国外产品仍然存在差距,尤其是在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 零部件和节能汽车核心零部件制造技术方面。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新车产销量市场,暴露出长期以来汽车关键零部件及其配套设备、技术的严重对外依赖困局,“卡脖子”问题进一步凸显。与汽车领域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卡脖子”技术大致包括了:
关键基础材料
机械化生产设备
核心变速箱
电喷系统
四驱系统
高质量涡轮
汽车芯片
智能网联
触觉传感器
激光雷达
核心工业软件
核心算法
高压共轨系统
燃料电池关键材料
锂电池隔膜,等等
涉及汽车行业研发、制造等多个环节领域。
2、抱团取暖的国产替代突围
危机之下,国内汽车核心零部件、操作系统、芯片制造商及车企已意识到自研的重要性,开始自主攻坚,实施国产替代。为了解决技术瓶颈,零部件企业在加强自身产品研发投入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与相关单位的合作:
如有的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合作研发汽车零部件,如上汽大众和日本瑞萨共同成立汽车电子联合实验室;
有的整车企业与IT企业合作开发汽车零部件,如江淮汽车与华为合作开展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企业信息化、智慧园区、智能工厂等领域的研究;
有的零部件企业与IT企业合作,如伟世通与腾讯合作开发自动驾驶技术以及数字化AI座舱解决方案;
汽车与互联网融合,如华为在线举办“鸿蒙操作系统及华为全场景新品发布会”后不久,北京汽车全球首款搭载HarmonyOS燃油SUV亮相。
同时研究机构也积极参与合作,共同研究推动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等等。
可以看出,未来“多方合作,共同研发”模式将成为推动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今后,中国企业必须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为核心,不断打破外资企业在关键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垄断地位。零部件技术突围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是提高零部件的质量检测标准,改善生产工艺,加强零部件工作性能,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其次是研发生产零部件的新兴复合材料,同时要推动关键零部件技术的研发进度,实施进口替代战略。
2020年汽车零部件表面处理市场现状
与发展趋势分析:推广新技术新工艺
汽车零部件表面处理是汽车零部件制造的重要环节。随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机器人静电喷涂、激光表面处理、离子注入、分子膜等新工艺在汽车零部件表面处理行业内部逐渐推广,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将迈入新台阶。
1、汽车零部件表面处理企业集群化分布
目前,据前瞻经济人报道指出,中国从事汽车零部件表面处理相关业务的企业有1000多家,企业主要分布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及中部湖北地区,企业分布呈现一定集群效应。
从企业规模来看,行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从事汽车零部件表面处理业务的企业中,大部分企业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下。
目前国内汽车零部件表面处理企业表面处理技术仍以传统电镀、电泳、磷化、钝化发黑、渗碳渗氮等技术为主,新型表面处理技术例如高能束流表面强化、等离子喷涂、表面纳米强化、表面复合强化技术等应用比例占比仍然较低,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企业业务布局分散,行业处于无序竞争状态
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行业相关信息来看,受限于企业规模限制,大多数企业只从事汽车零部件表面处理细分领域中的一个,有的只从事零部件表面处理剂生产,有的从事汽车零部件前处理业务,有的从事表面处理设备(防腐设备、清洗设备、电镀设备等)生产销售。整体来看,行业企业业务布局较为分散,行业处于无序竞争状态。行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型企业及上市企业较少,暂未形成具有代表性行业龙头。
3、推广新技术新工艺,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工业4.0”目前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方向。目前,中国汽车制造业整体自动化程度较高,但汽车零部件表面处理企业技术与汽车整车制造技术水平存在脱节现象。国内汽车零部件表面强化工艺主要以传统工艺为主,且自动化程度较低。
随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机器人静电喷涂、激光表面处理、离子注入、分子膜等新工艺在行业内部逐渐推广,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将迈入新台阶。
拥有全球汽车最大市场
国产车企保持定力大有可期
虽然2020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行业放缓,但综合考虑国民经济增长、新型城镇化发展等因素,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将是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且保有一定增长空间,中国汽车产业长期向好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在此背景下,零部件市场发展总体情况趋于良好。预计2021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销售收入有望达到5万亿元。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式好转和双循环发展的发力,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销量有望实现报复性反弹。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1-4月乘用车销量为679.1万辆,累计同比增长53.1%。
根据协会公布的乘用车各系别市场比较来看,中国品牌市场份额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成为绝对优势,而德系和日系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意味着主流合资品牌可以受到自主品牌的竞争压力。此外,美系和法系市场份额提升,韩系出现下滑。
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的提升,离不开自主头部车企的积极贡献。就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排行榜来看,上汽、长安、吉利、长城、奇瑞等车企进入榜单前十,这些车企的表现远高于市场水平。
全球汽车市场的潮起潮落已经成为常态,全球汽车市场的一体化也必将成为常态。我们应该认清大势,顺应潮流,迎难而上,在挑战中发现新的机遇,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DeburringTec去毛刺展&表面精加工技术展提示汽车工业、汽车零部件制造及其表面处理行业特别要注意几个方面:
力戒急功近利,着力强化对基础产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汽车零部件企业要重点加以扶持;
在汽车核心技术领域进行摸底排查,对取得显著成果的企业予以重点扶持;
针对核心技术(发动机、变速箱、电控系统、智能网联等)进行系统的分类,组织攻关;
建立开发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体系,在电池材料、加工工艺、核心设备、表面精加工等方面重点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