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IANews微官网
    扫描二维码 进入微官网
    IIANews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
    移动客户端
  • English
IMS2024中国智能制造发展论坛线下报名

“中国制造2025”落地有声

—苗圩部长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

  2016年07月25日  

  作为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描绘了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的路径,得到中央高层的高度重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建设制造强国”。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扎实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

  国务院2015年7月初成立了以马凯副总理为组长,20多个政府部门参与的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已召开了三次领导小组会议,并组建了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建立了横向联合、纵向贯通的联动机制,积极调动多方力量和积极性。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以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苗圩认为,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最主要承担者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而伴随《中国制造2025》的进一步推进,中国制造业将实现再一次跃升。

  回首过去一年,《中国制造2025》落地推进具体进展如何?在实践中又出现了哪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一备受国内外瞩目的国家战略未来如何有序推进?《瞭望》新闻周刊专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

 出台配套政策引领落实

瞭望:《中国制造2025》正式印发至今已有一年多时间,领导小组在《中国制造2025》的贯彻落实中主要开展了哪些重点工作?

  苗圩: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围绕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政府层面主要开展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编制和发布了“1+X”规划。“1”指《中国制造2025》,作为我国未来十年制造强国建设的行动纲领;“X”指11个指南,作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细化配套措施。按照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从去年开始,我们就组织相关部门先后编制了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质量品牌、服务型制造2个行动指南和新材料、信息产业、医药工业、制造业人才4个发展指南,这就构成了《中国制造2025》的配套体系。到目前为止,5大工程实施指南已经发布实施,其他6个“X”也已编制完成,近期就将发布实施。这11个规划与五大发展理念,与《中国制造2025》的指导思想、战略部署、任务部署、重要措施都是相衔接的。可以说,“1+X”规划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

  二是制定出台了一批配套政策。各参与单位按照职能和分工要求,对《中国制造2025》中的政策部分进行了细化,颁布实施了一批配套政策。在财税金融政策方面,财政部、税务总局完善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进一步扩大了中小微企业税收优惠范围。财政部、工信部、保监会建立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机制。人民银行加强信贷政策指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力度。证监会修订发布了《公司债券发行和交易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加大资本市场支持制造业发展力度。银监会修订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制造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支持力度;会同工信部进一步完善了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等。这些配套政策的出台,主要是为了给制造业创新发展提供必要的合理支撑。

  同时,通过统筹协调,集中资源,有关部门启动了核心竞争力提升、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业强基等项目和工程,加快推动项目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值得一提的是,就在6月30日,由多家企业参与组建的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正式成立,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制造业创新中心陆续成立。

  三是加强对地方的指导,促进区域差异化发展。编制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实施指南(2016年度)》,积极引导地方产业差异化发展。同时,将相关政策、资金、项目与实施指南挂钩,推动形成因地制宜、特色突出、区域联动、错位竞争的发展新格局。为充分发挥各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多方位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开展了以城市(群)为载体的《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工作,希望通过示范推广进而带动全国其他地区实现制造业提质增效、由大变强。目前,已启动宁波等首批试点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成效初显忌组装模仿老路瞭望:《中国制造2025》实施一年多来,取得了哪些明显的进展和成绩?

  苗圩:经过各方共同努力,《中国制造2025》贯彻落实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和积极成效,在稳定工业增长、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2.3%,但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4%,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8.9%。2016年1~4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6.5%,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21.6%。

  一些政策和重大项目的实施效果已初步显现。例如,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进一步激发了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活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机制,加快了重大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工业强基专项,在部分领域形成核心技术,高纯晶体六氟磷酸锂(锂电池重要原料)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高响应高精度高速系列伺服电机产业化为3C制造、机器人等高端应用提供支撑;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形成了离散型网络协同开发、流程型智能工厂、消费品个性化定制等符合中国国情可复制经验模式。

  但必须指出的是,《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具有长期性、战略性,这一战略的成效的体现还需要时间,而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工业制造业的发展会存在波动,但长期向好的趋势性是不会改变的。

瞭望: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面临哪些困难?是否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苗圩: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阵痛期,这在工业上表现尤为明显。近几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下滑,2015年已滑落到6.1%。一些结构性问题进一步凸显,突出表现在低端过剩而高端不足。实际上,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问题各个行业普遍存在。究其根源,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商业模式创新、组织管理创新等。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稳增长与调结构、当前与长远、政府与市场、自主和开放的关系,坚持创新发展方向、积极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优化结构过程中,要注意坚持创新发展路径。举一个例子,目前各地发展先进制造业或新兴产业的热情很高,但是存在着“盲目投资”、“一哄而上”的现象,甚至出现了“高端产业低端化”的苗头,这值得重视和警惕。其中,机器人产业在短短几年间,全国已建成或在建的机器人产业园超过40个,还有大量机器人产业园在筹备中。大量“小、散、弱”的企业靠政府补贴而生,还是走搞组装、重规模的老路。

  出现这种问题,一方面,说明如何在《中国制造2025》落地中实现地方之间的协调,实现地方差异化发展,的确是一个重点、难点。另一方面这也是自主创新能力依然不足,企业发展存在对跟踪模仿发展路径依赖的表现。

  这些问题本质上属于发展中的问题,也需要在发展中,在《中国制造2025》实施过程中逐步来解决,引导制造业广大企业坚持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要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掌握战略主动,必须坚持创新发展主题。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的过程,也是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服务发展的过程。

  引导社会各方力量推进规划实施瞭望:未来一段时期,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工作又是怎样安排的?

  苗圩:《中国制造2025》将继续采用年度计划方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每一年的工作安排。当前的重点工作是抓好四个方面。一是宣传贯彻好“1+X”规划。“1+X”规划体系旨在凝聚行业共识,引导社会资源,着力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下一阶段,我们将组织各编制起草单位和战略咨询委继续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做好规划的解读、宣贯工作,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规划实施。

  二是继续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启动新一轮技术改造工程,安排专项建设基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实施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新兴产业、制造业升级改造等三个重大工程包,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海洋工程装备等重点领域发展。围绕5大工程,继续启动一批重点项目。同时,加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支持力度。

  三是出台一批配套政策。按照各自职能和分工要求,各成员单位对《中国制造2025》政策进行了细化,将继续颁布实施一批配套政策。如,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保监会将组织修订《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等。同时,我们还将重点围绕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开展消费品“三品”工程专项行动、加强国际交流与创新合作等方面开展工作。

  四是做好监测评估工作。决策重在执行,政策重在落实。在未来一个阶段,还要加强、健全督促检查和第三方评估机制,对政策落实情况做好跟踪,以防有的政策出现“口惠而实不至”的情况,同时对重大项目要定期进行评估、检查,常抓不放。

瞭望:具体在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方面将有何安排?  苗圩:5月1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下一步我们将围绕贯彻落实《指导意见》,打牢“制造业+互联网”的焊点,以激发制造企业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为主线,建立完善跨部门协调推进机制,加快落实各项任务和措施,做好相关引导示范。

  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着力营造大中小企业协同共进的“双创”新生态。推动重大工程建设,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大型制造企业“双创”平台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第三方“双创”服务平台。二是着力增强制造企业创新活力和转型动力。支持鼓励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跨界合作、融合发展,积极培育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网络化生产新模式。三是着力夯实制造业发展新基础。组织开展试点示范,增强支撑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基础技术、解决方案、安全保障等能力。为保障各项任务全面落实,加快制定体制机制、财政、税收金融、人才等方面的配套措施,加强宣传推广。

  国际合作强化技术创新务实互动瞭望:你如何看待中外在制造业领域的相关战略对接、合作?

  苗圩:在制造业领域,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由来已久。伴随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整个世界制造业格局的变迁,中外合作水平的层次也在不断提升。

  此前一段时期,我国许多领域的制造业水平相对较低,合作主要是引进国外技术、装备,国内建设产业园,给予外方优惠政策,合作路径以引进、跟踪为主。如今,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阶段,一些领域我国的确依然处于同行业落后,一些领域已能与国外先进并驾齐驱,而还有部分领域我们已处于世界领先位置。由于我国制造业已经进入跟跑、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我们的国际合作也就更加多元、多样,更加开放。

  下一步,我们在继续支持先进前沿技术引进的同时,会更注重国际合作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在关键共性技术、标准制定建立、信息安全方面的务实互动,并协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当然,我们也可以与外方通力合作,共同创新开发第三方市场,实现多方共赢。

 瞭望:请介绍一下,《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合作的实际进展情况。

  苗圩:2015年7月,工信部与德国经济和能源部共同签署了《推动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和生产过程网络化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正式建立中德智能制造联合工作机制。国务院领导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多次批示我部做好《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扎实推动双方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开展务实合作。

  我部贯彻落实国务院要求,稳步推进《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战略对接,密切开展政府间政策交流和跟踪研究,重点推进智能制造标准化合作。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创新合作,搭建中德企业间创新合作平台,指导建立中德智能制造联盟和工业互联网联盟,以市场化方式推动企业间合作。

  目前,中德合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一是加强政府间合作交流。通过签署两部间合作备忘录,建立起政府间合作框架,分别在副部长级会议、司局级工作组以及行业协会和企业这三个层面开展对接。去年10月,双方成功召开工作组会议,围绕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业设计、应急产业、产业园区等重点领域合作达成广泛共识。二是积极开展智能制造标准化合作。双方在2015年5月成立中德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组,去年12月,双方联合举办智能制造标准化发展论坛,确定双方相互参与编制两份技术文件,并就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加强协调和共同提案等达成诸多共识。三是推动企业间开展务实合作。在工信部指导下于今年4月成立的中德智能制造联盟已有80余家成员企业,其中德国企业15家。

  此外,我们还与韩国、法国、瑞士等国开展了工业领域的交流对话,加强与其在先进制造业方面的合作。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相关任务,利用已经签署的谅解备忘录和多种合作渠道,继续做好相关战略对接和政策交流,支持企业之间开展深入务实合作。

最新视频
为自动化未来而生:魏德米勒SNAP IN鼠笼式联接技术   
“EurekaCloud”自动仿真数控程序   
魏德米勒30周年
剑维软件-重构传统人机界面(HMI)
《边缘计算助推IT/OT融合,加速共享数字计划》白皮书
施耐德电气:中压配电和电网自动化
大族机器人
专题报道
第三届EESA储能展
第三届EESA储能展为加快适应储能规模化发展的步伐,促进储能行业进一步良性发展,共促新能源产业的融合,第三届EESA储能展将于2024年9月2-4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
企业通讯
图尔克智能数据解决方案
图尔克智能数据解决方案

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和工业数字化转型是机器和设备制造商以及像图尔克这样的自动化专家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同样关注的三大趋势。在

魏德米勒开放式自动化平台u-OS
魏德米勒开放式自动化平台u-OS

作为工业物联网领域的重要供应商,魏德米勒持续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满足工业环境下的各种

在线会议
热门标签

社区

ABB 菲尼克斯电气 威图 三菱电机社区 西门子社区 罗克韦尔自动化社区 恩德斯豪斯自动化
施耐德电气 图尔克 伊玛 欧姆龙 巴鲁夫 魏德米勒 唯恩电气
西克 堡盟 ifm 纳博特斯克 万可 凯本隆 山洋电气
施迈赛 皮尔磁 菲力尔 浩亭 劳易测 伦茨 英威腾
海格电气 威琅电气 VEGA 康耐视 item 仙工智能 KUKA
ODU 雄克社区 天机机器人 倍福 MiR 海康机器人 优傲机器人
SRT软体机器人 灵动科技 科尔摩根 快仓智能 ATI 艾利特机器人 安歌科技
大族机器人 奥托尼克斯 研祥金码 雷尼绍 Nidec CT FDT 威强电
霍尼韦尔 迦智科技 Basler社区 史陶比尔连接器 湾测 节卡机器人 研祥智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