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7日
大联大品佳2025年01月07日
安波福2025年01月07日
艾迈斯欧司朗2025年01月07日
电动车税收2025年01月07日
Mendix 低代码平台
2025年01月06日
达索
2025年01月06日
海克斯康
2024年12月30日
云计算
2024年12月30日
海克斯康
2025年01月07日
新思科技
2025年01月07日
欧姆龙
2025年01月06日
德国GMCI
2025年01月03日
海克斯康
2025年01月03日
宜科
位于智能汽车链展区的博世展台
在全球汽车行业巨变中,传统跨国零部件巨头的转型决心甚笃。在这些“大象”谋求转身的过程中,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得到空前提升,成为它们技术创新的关键阵地。
作为全球领先的智能出行技术及服务供应商,近年来,博世积极拥抱产业升级与变革,不断加快电气化和智能化转型步伐,深化本土创新与合作。在近期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期间,博世展示了其面向可持续和智能化出行的卓越产品和解决方案,其中不乏由本土团队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创新技术。
“博世长期看好中国市场,我们持续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入与研发力度。”博世中国总裁徐大全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重申了博世始终秉承“根植本土,服务本土”的在华战略,并进一步分享了博世在新出行时代下的自我革新以及赋能本土智能汽车供应链的成果。
坚定向新 引领智能出行新时代
在燃油车时代,凭借汽车动力总成、底盘等核心技术的领先,跨国零部件巨头在汽车产业链中拥有强大的话语权。但进入智电新时代,汽车供应链的内涵和范畴发生变化,汽车零部件的生态圈面临重构,向新图强成为摆在它们面前的重要议题。
作为一家百年企业,博世在自我革新上展现出非凡的魄力,纵使“形如大象”仍能敏捷转身,甚至在产业转型浪潮中“翩翩起舞”。面对汽车电气化、电子电气架构演变以及软件定义汽车等发展新趋势,博世积极向新技术领域转型,从底层智能硬件到半导体及传感器,再到嵌入式电子控制单元、技术单元、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等,其不断在电气化、智能出行和氢能技术等领域引领创新变革。
博世智能集成制动系统
本届链博会上,博世展示的智能解耦制动系统体积小、重量轻、安装灵活度高,通过和ESP®10配合使用可支持高达0.3g减速度的能量回收,有效提升续航里程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能够满足未来自动驾驶的更高需求;第二代碳化硅电桥将驱动电机、电力电子控制器和减速器高度集成,可让整车拥有更强劲的续航表现、更高的集成度、和更安静的驾驶氛围;“合”平台全冗余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则支持L2至L4高阶智能驾驶,并可兼容匹配合平台线控的下端执行系统。此外,在可持续出行方面,博世展示的燃料电池产品组合和灵活的解决方案,适用于商用车的多样化应用场景,目前已投放中国市场。
“合”平台全冗余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一系列面向可持续智能出行的前沿技术成果和创新解决方案,无不体现出博世在响应新技术趋势上的决心与底气。“在产品技术层面,我们的目标很清晰,那就是希望能保持在传统强项上的领先地位,同时也要坚定不移地竞逐新赛道,实现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进一步扩张和技术创新。” 徐大全如是强调。
同时,他指出,随着“软件定义汽车”推动汽车供应链加速由垂直整合向网络共生嬗变,博世不再局限于做传统的Tire 1,而是将自己定义为供应链生态圈中的一员。博世以供应商身份为整车客户和汽车产业赋能的同时,也采用更灵活的商业模式与合作模式,围绕产业链变革的产品和技术布局,着力打造全栈式软硬件能力,根据客户需求灵活提供软硬一体或软硬解耦的产品。
不仅如此,组织架构的调整,也是博世快速应对产业趋势和市场变化的重要举措。在今年年初,博世智能出行集团正式成立,事业部进行重组,同时被赋予横向、跨部门的职责,以更高效地打造跨域解决方案,以更快速、灵活的服务响应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合作共创 以中国创新服务全球
多年来,博世积极深耕本土化战略,与中国客户和供应链伙伴谱写了一段段合作共赢、相互赋能的“链”曲。在这场重塑自我的变革中,博世始终高度重视中国市场,以开放合作的姿态拥抱中国市场与新兴技术,同时持续深化“本土化研发”和“本土化生产”的布局。
“过去可能是中国市场需要博世,如今博世同样需要中国市场,深化本土创新与合作,将为我们的未来注入更多可能性。”徐大全坦言,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已经成为博世除德国外最大的市场,更在于中国汽车市场是全球技术创新和应用的前沿阵地。同时,中国汽车市场竞争加剧、车企开发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也意味着更大的挑战。在徐大全看来,能否拥有更好的本土决策能力、 增强本土研发制造能力,以及拓展朋友圈与更多合作伙伴合作,是实现破局和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博世燃料电池产品组合和灵活的解决方案
目前,博世智能出行集团成立了中国区董事会,统筹管理在华相关的事业部和团队,这意味着中国团队将有更大的本土化决策能力,从而更快响应中国客户的需求;在本土化技术研发方面,截至2023年底,博世在中国设有34家生产基地和26个技术中心,超10000名研发人员。围绕中国市场智能出行需求,博世开发了包括氢燃料动力系统、智能座舱平台、高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车身控制系统等技术解决方案。“我们将进一步增强本土研发能力和研发团队建设,包括电桥、电驱、电控等产品研发。而且在中国研发的产品,未来也可以反哺博世全球。”徐大全认为,随着全球其他市场对智电技术需求的提升,博世中国对全球的贡献会更大,不仅是“local for local”,还可以 “local for global”。
加深与在华合作伙伴合作,通过利用各方的资源和优势,共同开发适合本土市场的产品、技术,也是博世加速转型、深化本土战略的重要体现。比如,在软件开发方面,博世除了与中国整车厂合作之外,还积极与中国的本土合作伙伴合作;在智能驾驶方面,博世与中国本土企业文远知行协作开发,快速实现高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量产;近期博世与腾讯深化了战略合作,共同探索智能网联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包括车辆操作系统、云平台服务及数据安全解决方案,进一步加速推动中国汽车的智能化转型。此外,博世还积极与国内其他伙伴合作,推进转向系统芯片的国产化、热管理系统关键零部件的本地生产,以及开展售后服务的交换件项目。
新一代驾乘安全系统
全面赋能 助力中国车企走出去
站在技术和产业变革的前沿,博世坚持扎根中国市场,专注产业创新升级,给出增长的答案。与之相呼应的是,中国车企“出海”步伐正在提速,这为全球零部件企业带来了广阔的配套空间和机遇,而博世也将成为陪同中国车企海外布局的“伙伴”。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想要真正实现技术出海,立足于世界舞台并非易事。从数据上看,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但其实整车出口只是中国汽车产业走向世界的“冰山一角”,水下的冰山则是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布局。可以说,现阶段中国车企布局海外业务,仍需要像博世这样的国际供应商提供支持和赋能。
“助力中国汽车出海,可以说是博世的强项,也具有先天的独特优势。”徐大全进一步分析到,博世作为一个全球化公司,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生产制造基地和研发基地。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实现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本土化生产,博世则能充分利用全球网络和供应体系,实现产品配套和供给,更好地帮助它们实现本地化生产制造。另外,博世对全球主要市场的准入法规、功能认证、评价测试体系以及行业标准的深度参与和理解,可以从不同层面、多角度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全面的支持。
“当中国自主品牌从整车出口转向在世界各地生产制造,我们可以拉动全球供应链体系为他们服务。”徐大全最后谈到,中国汽车出海长期趋势明确,希望中国自主品牌走出海外的过程中,依靠过硬的技术和产品质量,以及明确的市场定位来获取市场,走出高质量的全球发展之路。